探新路开新局 努力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洛阳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赵昀

时间:2025-05-28 浏览次数:135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古都洛阳,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五千年文明、十三朝风云。洛阳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文物资源深厚,现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等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线分布,形成“五都荟洛”独有格局。

  近年来,洛阳市科学统筹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路径,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加大力度、精准度 保护是前提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了龙门石窟,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同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image.png

  “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备受鼓舞、非常振奋,同时,也深感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心情依然激动,他说:“研究院将紧紧围绕‘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三个要求,调整细化今后工作思路、方向和相关举措,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在龙门石窟基础研究、科技保护和宣传传播等方面加大力度、精准度。”

  保护是前提,是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永恒主题。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持续营建400余年,现存大小编号窟龛2345个,各类造像近11万尊。为保护好这一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研究院不断强化有利于保护的管理体制,注重提升科技力量,在文物本体保护修缮方面成效明显。

  “我们在路洞南部区域增设防水窟檐10处,有效防止雨水侵蚀石窟。对边坡开裂岩体进行环氧树脂粘接加固,清理老化砂浆,重新对裂隙实施加固和封堵措施,增强岩体稳定性。对东西两山主要洞窟积尘柳絮碎屑进行清理……”余杰告诉记者,为改善石窟寺保存环境,上述日常维护必不可少,与此同时研究院也持续推进相关保护修缮工程,包括石窟水害治理项目,宾阳洞雨棚修缮工程和敬善寺区域综合治理工程,擂鼓台区域维修加固与水害治理项目等。今年将继续编制石窟保养维护规范并开展病害调查。“龙门石窟古阳洞高精度勘察测绘保护与展示利用”“龙门石窟奉先寺超大体量摩崖石刻测绘勘察保护与展示利用”“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调查收集与展示利用”等3个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提交国家文物局立项。去年,研究院创新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石窟坍塌窟檐修复方法和系统,成功申报专利,为石窟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今年,还将创新文物保管与展示,启动宾阳中洞测绘勘察与保护展示项目(一期),实施龙门石窟研究院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持续开展流散文物数字复位及3D打印,并完成院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

image.png

  遗产监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基本要求。自2013年起,龙门石窟分四期建成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起较为全面和完善的龙门石窟监测预警体系。目前,智慧龙门保护平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补充和增加了位移监测仪、水质多要素传感器、微距摄像机、视觉沉降监测仪等十余种仪器设备,提升了监测预警能力。同时,研究院积极组织文物安全和消防安全培训,增强应急处置和安全操作技能,做到石窟区人防、技防、物防结合,全面布控、重点防范,今年下半年,这里的科技保护中心(实验室)计划建成投用,文物保护工作水平将持续提高。“经过不懈努力,龙门石窟未来发展方向、保护利用统筹等根本性问题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有解路径。我们对龙门石窟的有效保护、发展前景更有信心、有底气。”余杰说。

  除了世界文化遗产和国保单位,洛阳市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8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9000余处。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专门就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作出新规定,洛阳市也将始终坚持从加强立法保障、完善规划编制等方面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近年来,洛阳科学编制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将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一体考虑,实现“多规合一”,划定文物保护“紫线”。完成邙山陵墓群保护专项规划编制、龙门石窟保护专项规划修编,启动隋唐洛阳城、二里头、汉魏洛阳城等一批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修编。《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制定《洛阳市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操作办法》,进一步深化“考古前置”改革。实施白马寺、关林、河南府城隍庙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程。严肃查处文物行政违法案件,深入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全市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平稳,连续四十二年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深入挖掘、重考古 传承为延续

  让遗产、文物、典籍等实物载体成为历史见证,是传承的核心内涵之一,深化考古发掘和考古成果研究阐释尤为重要。

  多年来,洛阳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持续加强史前文明、夏文化研究阐释。主动融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聚焦中华文明发展早期阶段,持续开展关键片区考古调查和二里头遗址、苏羊遗址、古城村遗址、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正平坊遗址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2020年以来,二里头遗址发掘总面积达5.97万平方米,完成洛河北岸古城村遗址考古发掘面积3300平方米。田野考古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5项考古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苏羊遗址、香山寺遗址获评“2023年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入围“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出版《洛阳考古百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等研究成果百余部,编撰《二里头知多少》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普及性读物,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洛阳考古机构建设也持续加强。去年,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顺利奠基,洛阳全市考古综合能力建设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建设好这一集考古研究、科技创新、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科研平台,加强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深度合作,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推动夏商重大课题的攻关研究,以更加丰富、确凿的证据构建完整的夏商历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赋能添彩。

  为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龙门石窟研究院也不遗余力。余杰说,近期古阳洞、奉先寺、香山寺遗址的考古报告编写工作正在进行,根据《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今年要提交《龙门石窟考古报告——古阳洞》《龙门石窟考古报告——看经寺及以北区》和《龙门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6-2021)》。去年,古阳洞窟内1500个龛的文字记录和50%的实测图绘制;看经寺及以北区163个窟龛考古测图总量的90%,奉先寺区40%的考古调查均已完成。宾阳三洞区考古、奉先寺区考古调查与考古报告编写计划书也已完成。此外,研究院拓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开展了龙门石窟周边古遗址古墓葬调查,完成近40平方公里的遥感考古和数据采集工作,并建成数据库;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持续推进,对擂鼓台南洞的考古清理工作也未停歇,已出土80多件石窟造像……诸多学术研究与成果如《温玉成文集3:宗教考古历史卷》《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龙门石窟探研集》等出版面世,为龙门石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激发活力、亮成果 传播展新篇

  推动考古成果与历史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擦亮“东方博物馆之都”金字招牌,近年来,洛阳市在文物活化利用展示中走出了自己的模式。

  洛阳有3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洛阳模式”受到广泛认可;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12家,馆(库)藏可移动文物60余万件(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门类多样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民众;天堂明堂、应天门、九洲池、定鼎门、天街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实施,再现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恢宏气象,已成为洛阳“盛世隋唐”新文化地标。

  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实施隋唐洛阳城九洲池、玄武门等保护展示项目,推动隋唐洛阳城、二里头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公布实施。高质量建设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以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为试点,在设立经营主体、健全收入管理、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激发博物馆创新发展活力,深挖文物资源内涵,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开发更高品质、更具特色的文博研学、社教项目。 

image.png

  作为洛阳的热门打卡地龙门石窟,2024年游客接待量达770.5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31%。龙门石窟去年全年还进行了“云上龙门”系列直播,共3季12场,参与媒体超过90家,发布原创新媒体作品1100余件,相关话题阅读量近3000万。在信阳博物馆举办“一叶一菩提——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复位成果专题展”,擂鼓台保护工程项目新出土佛头像参加在良渚博物馆举办的“时空交响: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展,在江西省宜黄县举办“宜黄曹山——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复位成果专题展”,院藏3D打印展品参加在杭州博物馆总馆举办的“洞见——从西域到西湖石窟艺术展”……通过举办多地、跨地区、跨地域展览,展示了龙门石窟文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魅力,提升了龙门石窟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研究院将推进万佛洞数字化建模及专题展,还将强化艺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美术工作室、雕塑工作室建设,创新艺术展示方式,推出“手绘龙门”动画视频等。

  “加快推进龙门石窟博物馆规划建设、承办好2025年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等,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余杰表示,将坚持加强龙门石窟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提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奋力取得具有“龙门辨识度”标志性保护研究成果,持续提升龙门石窟行业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要多发龙门声音,讲好洛阳故事,为促进交流融合、文明互鉴作出新的贡献。”

(赵昀)  

责任编辑:翟如月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