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5 05.07

打印

当“五一”遇上立夏 文博热持续升温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翟如月

浏览次数:56

  风薰地气暖,暮春庆“五一”。五天小长假里,众多文博场馆是不少人旅行计划中的必游之地,“文化朝圣”成为势不可挡的假日新潮流。据统计,假期5天,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参观人数增加879.87万,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河北、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省份接待观众均超300万人次,其中,陕西约652万人次、江苏约531.7万人次、浙江约459万人次。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组织展陈展示、文艺表演、文创市集等主题活动370余个,吸引观众达331.32万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11家游客总量超10万人次。

image.png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拟田野考古体验项目

  从等待开馆的长队到火爆的文创区,从预约抢票时的“拼手速”到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无论线上线下,假期里的文博场馆以深厚的底蕴、别出新意的策划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关注者。比立夏先到一步的“文博热”,为这个夏天提前“加温”。

  新展连连看

  “五一”假期是各大博物馆争相上新展览的“黄金档期”。各大博物馆提前筹划,积极筹备,抓住假期的时间窗口,向广大游客展现“核心竞争力”。

  4月29日,“清风万里——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远溯中国历代关于廉洁的思想理念、制度设计、日常实践和社会风尚,深刻感受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廉洁家风等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一同涵养清风正气、清廉自守的精神品格。

  同一天,沈阳故宫博物院揭幕“南薰之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制诗文主题文物展”,展览在飞龙阁、翔凤阁展出,以50余件(套)带有御制诗文的馆藏文物,从“为政之责”“文人之趣”两个部分,解读清朝皇帝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

  4月30日,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上新“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集中展示动物题材绘画领域的丰富收藏,历代名家笔下的禽鸟、走兽、草虫、鳞介为庄严的紫禁城增添不少生动的气息。

image.png

故宫博物院“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

  劳动节当天,安徽博物院历时半年精心策划打磨的“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览焕新亮相,开始对公众预开展。除了扩大展览面积、增加展出文物,还有低反光玻璃与多种数字媒体技术提升展示效果,为观众带来全新观展体验。

  “五一”期间,天津博物馆四展启幕,同铸山河——北朝历史文物主题展、墨林汇观——馆藏书画精品展、髹漆焕彩——天津博物馆藏漆器文物展、“魅力庚彩 跃动河海”朱炳仁天津艺术展分别以北朝文物、书画墨香、精美漆器、庚彩铜器打造丰富的展览内容,邀观众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辉煌。

image.png

天津博物馆上新展览

  河北博物院在节前推出“华彩珍蓝——河北珐琅艺术展”,假期期间馆内15个陈列展览全部开放,全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河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为方便不能实地参访的观众,开放线上44个数字云展览,让各地观众足不出户实现“云观展”。

  解锁新体验

  在新创意、新技术的加持下,如今的文博场馆早已打破时空界限,以花样创新的形式、丰富专业的内容,为参观者提供超越单一视觉享受的文化服务,向着新技术实验场、城市会客厅、文化创新策源地等方向快速“进化”。

  5月1日,数字中轴系列项目《华夏漫游之北京中轴线》漫步式VR体验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亮相,利用VR、空间计算、LBE大空间探索技术,1:1复刻全场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实景。观众在馆舍的方寸之间,即可体验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钟鼓楼出发,回到750多年前元大都兴建的时刻,看元朝宰相刘秉忠象天法地、兴建城邦,感受历史的秘密、天地的变幻和四九城的心跳。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红色文化数字化系列项目——大型遵义会议红色文化VR展“转折·从头越”落地遵义会议纪念馆2楼,利用VR、AI、全息影像等技术创新红色故事讲述方式。观众佩戴轻量化VR设备后,就可以跟随视野中的数字导览员开始第一视角见证“伟大转折”的体验之旅。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电影级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以VR大空间技术重现“越王勾践剑”背后的故事,通过沉浸式互动,让越王勾践剑在数字空间“触手可及”,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热烈欢迎,每日有700左右观众争相体验。

  创造了爆款文创的甘肃省博物馆在艺术生活馆二楼打造文创IP沉浸式主题展览空间——“绿马和朋友们之家”,以“绒化博物馆”“甘肃(不)土特产”两大系列的文物形象融入日常家居,5月1日开始试营业。会客厅、书房、运动场、卧室、厨房等多个温暖有趣的场景吸引了众多观众打卡参观。

image.png

甘肃省博物馆“绿马和朋友们之家“主题空间

  5月1日至5日,“江西文博大集”在南昌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轮番上演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50余场。来自全省各个参展博物馆的文物元素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1+5”主题联展的“全明星阵容”,囊括了海昏侯国的金器、景德镇的瓷器、八大山人的笔墨;南昌展区巧妙融合红色文创、民间货币等元素,展现“英雄城”的独特风采;赣州展区把客家文化记忆拼图具象化,成为可触摸、可把玩的文创好物……各地展区牢牢扎根在地文化,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被大众感知、消费的创意产品,构筑起“一市一韵”的文化展示矩阵,让地域文化各美其美。

  在景色宜人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寻找遗失的神徽碎片、“良匠工坊”手工体验、“神徽·镌刻在玉器上的信仰密码”公益讲座、游园集章、“朝圣一日游”研学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假日新玩法,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的各个角落。

image.png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研学活动

  黄色琉璃瓦覆顶的同德殿、宫墙下盛放的百年丁香、唤醒几代人集体记忆的老物件、御花园深处的防空洞……凭借着独有的“反差感”,伪满皇宫博物院在假期前三天,就吸引了超过7万观众前来打卡。

  遇见青年力量

  5月4日,是热闹的“五一”假期第四天,也是第76个“五四”青年节。在假日的文博场馆里,也有无数青年默默发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五四精神。

  土遗址典型病害防治系统、无人直升机、柔性捕获机器人、飞行平台、医学修复材料……这不是科技狂人的聚会,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的展厅。展览聚焦量子计算、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民生改善、生态修复、医疗服务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实践,118个青年创新项目,深刻呈现技术背后蕴含的青年智慧与社会价值。

image.png

中国国家博物馆“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

  “五一”期间,山东博物馆策划青年系列特色研学项目与主题讲座,以“百工万物学塾”为平台,为青年观众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这里,古籍修复师将修复技艺与古籍重生的故事娓娓道来;琉璃匠人用异彩纷呈的作品,诠释传统工艺的永恒魅力;打破观展边界沉浸式互动体验,唤醒青年的求知热忱与创造潜能。青年在探索历史谜题、感受传统技艺的过程中,涵养文化底蕴,启悟人生选择。

  假期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青年志愿者们日均步数突破2万,从指路引导到讲解服务,从维持秩序到答疑解惑,他们用细致的服务维护着“千年瓷都”的名片。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有技术团队通宵调试预约系统,让预约更科学更顺畅;年轻售卖员蹲守在柜台后,将“景博文创”送到游客手中;展陈团队精心策划,为观众布置多个全新展览;动力设备部更是连夜奋战,调试器械设备,确保场馆正常运行。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组织“五四”青年长城行活动,赓续传承“长城之爱”。在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和中国长城学会负责人的带领下,青年学子怀着对长城的敬畏与向往,从水墨河桥走到腰铺九号敌台,感受着每一块砖石背后的故事;在汉代的烽燧模型和现代科技VR互动体验展项的碰撞中,读懂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诗;在三代长城守护者的讲述中,领悟青春的信仰。

  在明孝陵博物馆,放弃假期、服务游客的青年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穿着黄色的马甲,有的在展厅讲解文物,有的在沉浸式体验活动中扮演角色。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志愿者小沈说:“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在五四青年节这天,以‘茶摊老板娘’的身份参与明孝陵博物馆‘大明定居指南’沉浸式体验活动,我深感荣幸。在与游客互动中,我不仅传播了历史文化,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当看到游客们因我的讲述而对明朝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时,心中特别有成就感。志愿服务是青年担当,我要在今后更多的活动中发光发热,传承历史文化。”

image.png

明孝陵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活动

  在文博领域无所不在的青年身上,我们可以相信,文博热绝非昙花一现,而是未来可期。今日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青年,正是明天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力量。正如明孝陵博物馆负责人所言:“看到年轻人主动扛起文化传承的担子,这才是五四精神最生动的延续。”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