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袋由绿色帆布制成,两端蓝色布条可通过铁扣相接。李森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从事抗日斗争时,使用过该子弹袋。李森(1902—1987),蒙古族,又名小才,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1927年,李森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西蒙工委领导下,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以...
钧窑“小宋自造”铭香炉是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铸造年代为元代,其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在呼和浩特市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香炉为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体形较大。通体施天青色釉,足部露胎。施釉较厚,釉的流动使香炉气韵生动。在香炉颈部有一方...
马镫为铜制,圆形踏板,梁上烧有景泰蓝,是彭德大烈士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使用过的马具。彭德大(1914—1940年),又名润俚,江西省吉水县人。1928年参加家乡的游击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十二军、红九军团政治部任...
木箱近正方体,用于盛放货物,是王逸伦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河套地区从事地下工作时的用具。王逸伦(1904-1986年),今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王逸伦便成为中共内蒙古特委的主要成员。同年12月,组织安排王逸伦回赤峰地区...
线毯整体呈浅灰色,装饰红白条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木尔巴根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革命工作时使用的。特木尔巴根(1901-1969年),曾用名鲍仁山、札木苏、张成,蒙古族,今赤峰市喀喇沁旗人。特木尔巴根于1918年至1925年,先后在北京蒙藏学校、北京大学、外...
褥子为长方形,红色粗布上缝狼皮,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朋斯克在东三盟开展地下工作时用的。朋斯克(1905-1991年),又名包凤岐,蒙古族,今辽宁省彰武县人。1925年,朋斯克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7月,按照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从莫斯科回到家乡...
2024年,内蒙古博物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全面提升我院文物保护水平。一、稳步推进院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一)常态化文物保护工作加强院藏文物保护修复...
2024年,内蒙古博物院夯实藏品管理基础,系统梳理藏品资源,扎实做好库房管理,高效完成文物盘点,切实守护好、保管好馆藏文物,筑牢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根基。一、藏品盘点工作2024年10月,内蒙古博物院圆满完成院藏全部藏品盘点工作,历时9个月,共盘点藏品...
11月29日,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文物保护部相关业务人员赴赤峰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分别介绍双方情况签约仪式上赤峰学院副校长孙永刚致辞。张文平副院长和李月新院长分别介绍了内蒙古博物院和赤峰学院历史文...
伊和淖尔北魏墓群位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地处草原深处,曾3次遭到不法分子盗掘破坏,案件侦破后追缴回大量珍贵文物。经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座。伊和淖尔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
为加强文物安全警示教育,增强部室人员文物安全意识,2024年11月25日典藏部召开了文物安全集体学习会议。会议由典藏部部长沈莎莎同志主持召开。会上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入...
为促进业务工作提升,加强部室职工的沟通交流,内蒙古博物院典藏部于11月25日开展了职工学习交流分享会。由近期参与培训的职工分享培训成果,交流学习心得。部室兼职档案员郭彩云同志就赴浙江省档案馆、博物馆学习档案电子化管理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