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盒为木质,外涂红色油漆,内有隔层,是李裕智在北京蒙藏学校学习时的文具。李裕智(1901-1927年),字若愚,蒙古族,曾用名巴图尔沁,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1921年,入归绥中学学习,当选为校学生会委员和归绥市学生联合会委员。1923年秋,李裕智等一批...
砚台通体呈黑色,砚额和砚盖上有装饰,是荣耀先烈士生前的文房用具。荣耀先(1896—1927年),字辉庭,蒙古族,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人。1918年,到北京蒙藏学校读书。1919年,带领北京蒙藏学校学生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冬,率蒙藏学校话剧团到归绥(今...
唐王逆修墓志为内蒙古博物院所藏一级文物。197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拉格乡赛胡同大队发掘唐墓一座。此墓为仿木结构的穹庐顶单室砖室墓,长4.52米,宽3.2米,高2.5米,内有尸骨四具,为一男三女,分别为墓主人王逆修、他的两...
元代幻方铜板,长19.4厘米,宽16.7厘米,厚0.6厘米,呼和浩特市征集,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铜制,正方形,上边框有两短柄,右边框一短柄。平面横纵各6列分布,格内填充阿拉伯数字1到36组成数字方阵。幻方,中国古代称为“河图”“洛书”,又名方阵或纵横图...
内蒙古博物院现藏一件新石器时代灰陶火种罐,口径7.4厘米,高16厘米,底径5.9厘米,出土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喇嘛湾白泥窑遗址,为三级文物。火种罐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呈亚腰筒状。小口,束腰,小底,器身钻有6个气孔,器底有一个气孔,上半部为敞口高领,...
这是一件北魏带饰,由带环、带扣和带饰组成,钩长9.3厘米,宽6.4厘米,厚2厘米;扣长7厘米,宽5.7厘米。铁芯外包模压锤鍱而成的金皮。两件带扣正面各高浮雕一神兽。两个带环表面装饰浮雕式祥云,镂孔为月牙形作兽嘴。四件长方形带饰,纵向横列祥云,呈“山...
近日,呼和浩特降雨量大幅增加,除恒温恒湿库房温湿度处于恒定环境,其他文物保存库房均存在湿度大范围升高的问题,由于夏季温度适宜,文物产生虫害的风险大幅增加。为有效防控突发性文物虫害,8月7日,文物保护部有害生物防控小组工作人员、典藏部工作...
7月24日,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典藏部业务骨干与陕西历史博物馆保护修复部副主任、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办公室主任王佳一行4人就《关于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进行了座谈。座谈会前,双方前往内蒙...
暑期观展热潮即将来临,在保证观众能顺利观展的同时,内蒙古博物院也时刻关注参展文物环境安全。7月8日,文物保护部业务人员对我院展厅展开了全面专业巡检。文物保护部业务人员展厅巡检在巡检中,发现展柜内环境监测传感器部分电池没电等问题,已及时解...
内蒙古博物院参与的《干燥埋藏环境下皮革制文物劣化机理研究》课题是2022年度“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皮革文物劣化机理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合作项目的子课题,该项目由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牵头,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
近日,内蒙古博物院典藏部承担的古生物数据库建设项目1000余件化石标本的信息采集工作进入尾声。随着2024年6月13-15日最后一次集中图像采集工作结束,历时一年的数据整理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交付阶段。6月25日,顺利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组织的专家...
近日,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部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小组对馆藏民国粉彩五伦图瓶进行了保护修复,历时1周。文物保存现状:高44cm、口径13.5cm、腹围68cm,口沿处有2处焗痕(总长16cm),1处冲口(长4cm),1处破碎(总长16cm),多处毛边、使用缺损(面积较小),底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