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2023 08.21

打印

探寻共有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浏览次数:8775

探寻共有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蒙古博物院“行走中的博物馆”项目

  2023年,内蒙古博物院“行走中的博物馆推出”青少年教育项目推出“探寻共有精神家园”15节系列课程,精选体现内蒙古地区多元文化特征、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遗产,借助博物馆直观性教学,让青少年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北疆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内涵,多角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春季学期共走进4所学校5个校区,开展57场次课程,累计114课时。
  一、活动背景
  2014—2016 年,内蒙古博物院连续三年成为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完成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项目开发、配套教材教具研发、实施教育体验活动等试点任务。根据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2015年 3 月,“行走中的博物馆”正式开始实施。2017 年,内蒙古博物院与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呼和浩特市苏虎街小学、新华小学、丁香路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课程。自启动课程至今已举办260场次,参与学生近20000人次。
  二、创新举措
  (一)馆校双向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青少年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群体,要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和根植在青少年心灵深处。内蒙古博物院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优势,将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行有机结合,与呼和浩特市苏虎街实验小学、新华小学、团结小学等多所学校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实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2023年,内蒙古博物院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进行了馆校合作模式的创新,将协议合作升级为教育联盟。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呼和浩特市实验小学、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等10家大、中、小学,成立“内蒙古博物院馆校共建教育联盟”,共同推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阵地共同努力。
  (二)深入挖掘资源,满足学校多元需求
  优势互补是共建共赢的基础。内蒙古博物院以“物”为主的教育区别于学校的课本教学,坚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对青少年教育课程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文物藏品、历史文化与“新课标”中德育、能力培养、创新力培养间的契合点,开发了历史文化、民族民俗、自然科技、艺术感染四大类200余节课程,并与合作学校建立了良性的沟通反馈机制,开出“课程菜单”,由学校“自助点餐”,最终确定学期课表,满足不同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行走中的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形成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初中等不同学段的博物馆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以文化人。
  (三)课程丰富多彩,赓续发展中华文明
  行走中的博物馆课程依托陈列内容和文物藏品开发,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完善的教辅材料、丰富的教具与教育包、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有效的课程评估,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博物馆课程体系。目前已设计并实施了历史文化系列、自然科技系列、艺术鉴赏系列课程。这些系列课程又下设了不同主题的子课程,历史文化类课程包括饮食、服饰、游艺、考古遗址等专题;自然科技类课程包括恐龙、航天、生态环保等专题;艺术鉴赏类课程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专题。博物馆课程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通过做游戏、讲故事、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出主题,由讲解员进行授课、演示,并利用教育包中的材料完成动手制作、团队协作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倾听讲授和动手实践中探寻文明古国文化自信的“源密码”,中华文明真正在青少年心里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基因里生长。
  三、成效影响
  2023年,行走中的博物馆累计开展57场,参与学生6890人。“阿爸的马鞍”教育课程在2018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资源库暨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荣获古代历史文化类“十佳”教学案例;“航天梦带你触摸星空”课程、“永远的达尔扈特——鄂尔多斯女子服饰艺术”课程、“琴声悠扬”课程、“我们一起去考察”课程、“火箭的秘密”课程5个教育案例分别荣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艺术文化类、自然科技类优秀教学案例。区内外各大媒体多次对行走中的博物馆进行宣传报道,博物馆课程也收到了学校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新华小学教导处主任在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时说:“我们学校的孩子一听到上博物院的课都很兴奋,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让孩子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事物的原理,引发孩子们的兴趣,然后能够主动进行探索和深入研究。”苏虎街实验小学的学生说:“我觉得来博物馆上课特别有意思,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可以在这里得到补充,我们班现在就有十几个同学和我一样都是博物馆的‘铁粉’。”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展教结合,发挥博物馆实物教学优势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相较于学校千篇一律的书本教学,有实物的参与教学,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博物馆青少年课程积极利用文物资源,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如在自然科学类课堂中,生命从无到有的发展进化过程,学生们以不同时期的动植物标本为切入点,直观地感受到生命进化的历程,比书本中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被学生记住。而在革命展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以革命文物、视频、图片、革命历史情景剧等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更为深刻,不再是书本上刻板的说教主义。
  (二)坚持文化惠民,满足青少年多元文化需求
  “行走中的博物馆”是内蒙古博物院建立馆校合作机制的尝试,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参与活动的单一模式,主动走进学校,将历史文化课程、互动体验活动与学校教学内容、青少年身心特点相结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和互动形式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课堂中不光采用“讲”的方式,还有体验、探究、游戏、竞赛、表演、欣赏等多种教育手段,以最佳方式展现历史文化魅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学校课本教学的枯燥和呆板,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变得鲜活、生动、形象。
  作为内蒙古博物院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的青少年品牌活动,行走中的博物馆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系列化、常态化开展。内蒙古博物院将继续发挥文物资源优势,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围绕北疆文化内涵,开发更多集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特色课程,发挥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无声、深入人心。

图片.png

行走中的博物馆走进苏虎街实验小学

图片.png

民俗课程《围鹿棋》在学校操场开展

图片.png

《草原茶香》课程中,学生学习奶茶的熬制

图片.png

《毡庐陈设》授课现场

图片.png

《靴行草原》课程中,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