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基层行丨赣鄱大地 文物寻踪——记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何文娟

时间:2025-05-22 浏览次数:30

image.png

  赣江奔腾、庐山峰翠、婺源村幽,江西文物资源丰厚,文化底蕴深厚。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已进入实地调查攻坚收尾阶段,江西多点发力,全面开花。庐山市将普查数据直接接入“文物监测平台”实时监控,从“抢救记录”转向“活化预判”;婺源县各部门打破壁垒合力提供普查线索、聚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保尽保”;萍乡市公开招募“四普”志愿者,提高“四普”全民参与度。近日,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江西,媒体团跟随普查队员的脚步,记录他们翻山越岭、走村串巷的普查日常,展现普查工作的探寻与坚守。

  自2024年5月“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江西省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统筹推进、重点重抓,应普尽普。

  在庐山,文物普查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

  穿密林、披荆棘,徒步往复;攀高山、寻石刻,普查文物。对于庐山市文物普查队员而言,已是常态。

  “我们一般早晨7点多出发进山前往文物点,进行拍摄、定位打点、周边清理、采集信息等工作。有时候一抬头,发现太阳已经落山了,伴着夕阳结束一天的普查,庐山的日落很美。”庐山市文物普查队员曾亮亮说。

  石刻是庐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查石刻是庐山此次“四普”工作的重点。但因庐山境内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石刻遍布全山,勘察散落庐山各角落的摩崖石刻并进行石刻数据采集,亦是难点。

  跟随文物普查队员到达此次普查新发现的点位芦林桥时,雾气缥缈、寒意深重,芦林桥建于芦林湖大坝坝面,沿着桥边小道一路向下,芦林湖大坝全貌逐渐显现。

image.png

image.png

  芦林湖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有防洪、交通等综合效益的小型水库。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顶高程993.78米,最大坝高33.8米,坝顶长112米,宽12.5米,坝顶建有公路桥。

  庐山市文化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况晋民说:“此次普查过程中,部门协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水利、地质、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线索。芦林桥就是水利部门提供的线索,我们进行实地调查后,通过综合判定,核定认为既具有建筑艺术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将其列为新发现文物点。”对芦林桥的普查,主要是对其范围、四至等信息进行采集、录入。

  九十九盘古道自庐山仙人洞停车场起至赛阳桥止,全长8公里,路宽1.5至2米,路基为石台阶,坡度较大,险段多处,有石桥三座。为柴桑区沙河、赛阳、通远民众以及各地游客登山要道。

  向下望去,形状不一、间距不等的台阶曲曲折折沿着山路蜿蜒,看不到尽头。

  “古道沿途有圆佛殿、出米石、庐山高石坊、甘露泉、锦涧桥等多处石刻,往返普查的话可能需要三四个小时,行程数十里。”记者们气喘吁吁,而普查队员们边走边打点记录,步伐轻快。开展这种道路遗迹类文物的普查前,队员们都会制定好计划,规划好路线,主动联系、询问熟悉地形、方位的朋友。

image.png

image.png

  “下一个文物点要带大家穿过一片小树林才能到,一般很难发现。”同行普查队员的预告,勾起了记者们的好奇心。

  车子停稳后,普查队员们身手利落地翻过路边护栏,脚步轻快地向着目的地前进,拨开树枝、踩着枯叶,向前左拐再左拐之后,天池草堂遗址映入眼帘。

  天池草堂遗址是嘉庆十八年(1813),九江知府方体于石门涧报国寺后筑室三间,名“天池草堂”,疏泉得旧池砖甓,名曰“印心池”,池东石台上镌石刻“问月台”,再前临水渠巨石镌有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子太保松筠(1752~1835)题“为善最乐”四字。

  “天池草堂是游客攀登庐山时候无意间发现后,向普查队提供的线索。我们翻阅相关府志后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数据采集。”况晋民介绍,目前庐山市的文物新发现线索三分之一由群众提供,三分之一是由部门协作提供,还有三分之一是普查队挖掘史料后进行现场调查发现的,形成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普查工作局面。

  在婺源,文物普查是发现记录,也是保护传承。

  婺源县是“四普”全国十三个试点县之一,古村古建遍布乡野,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

  婺源县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徐瑜说:“丰富的文物资源也为普查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一是文物点数量多、分布广,且多为私人产权的古民居,普查难度大;二是部分古建筑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定位困难;三是部分居民外出务工,联系困难。”

  为此,婺源多方联动,以村为单位开展普查,对于原有数据较为完整的“三普”复查点,将普查队员均分为若干个小组,对村内不同的复查点进行多组同步复查。对于新发现的文物点,则将各小组重新合并为一个完整的普查队伍。对于存在困难的点位,普查队及时调整沟通方案,将文物名单转交乡镇党委,采取“党建+”模式,安排党员包干到户,耐心讲解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和意义,形成“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劲”的态势,有效推动普查工作扎实前进。

  实地普查结束后,婺源将建立“一处一档”的标准,为每处文物建立单独文件夹,形成一对一的完整数据库,便于后续数据的对比、查询与提交,从而提高数据整理和提交效率。

  走进位于婺源县中部的西冲古村,粉墙黛瓦的徽派古建筑错落有致,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安静清幽,流水潺潺,青石板路一路向前延伸。记者一行人跟着普查队员们,对村子内的敦伦堂、懿行堂等建筑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

  此次列入普查新发现的懿行堂位于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徽派建筑风格,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714.6平方米。四柱三开间,四进三层。大门仿牌楼式,水磨砖门面,门额四周有砖雕,内地铺青石板,石方素础,浅天井,第四进中砌方塘,其四周有石栏杆,木构件、梁枋、雀替均有雕饰,图案有祥云、花卉等。

image.png

  “新发现点位中两进的建筑比较多,这种四进的大体量建筑,最费功夫的是平面图绘制,现场数据采集,包括文字描述、绘图、无人机航拍、RTK定位打点……一整套外业采集流程下来需要一两个小时。”詹祥云在此次普查中负责摄影,2023年从婺源博物馆退休的他,是普查队的老专家,曾参与过多次普查,对村子里的文物相当熟悉。他介绍,普查中需要对房子在村落的位置、房子的四个坐标点进行记录,如果认定为文物,会查族谱、县志进行史料考证,明晰价值。

image.png

  婺源县普查队伍以婺源县文物保护中心人员为主体,以“熟悉业务、精通技术、新老结合、以老带新”为原则组建。

  婺源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詹建春说:“普查队伍共七人,其中三名曾参与过‘三普’工作,他们通过普查现场教学,指导年轻队员如何识别古建筑的年代、风格和保护价值。年轻队员则通过一对一学习,分别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这种‘传帮带’机制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普查效率和普查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有个队员甚至带病上阵,因为没有及时就医拖成重症。”

image.png

  位于婺源县蚺城街道办事处上梅洲村委会塘村村口的谦和堂和方塘书屋,为清代徽派建筑风格,建筑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2025年列入普查新发现。

  跟随普查队员的脚步,记者一行人了解了古建筑普查的重点,对方塘书屋的平面、立面、细部进行了记录。

  詹建春说:“西冲古村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村中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根据住建局提供的古建筑名单进行排查筛选,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建筑的年代和完整性,如果符合标准,进一步开展普查测绘登记,并判定其价值。”

  此次普查,婺源不仅对徽派古民居进行了重新梳理,还新发现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古石堨。

  石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一般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筑坝,拦截水流,提高水位,以进行灌溉或者提供水源。2024年9月,婺源石堨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image.png

  位于清华镇花园村的罗云堨,呈牛角形,建于南宋,至今仍保存着水车、水磨旧址,主要用于涵养水源、灌溉农田,满足村民生活用水需要。位于清华镇清华村的彩云堨,宋朝与彩虹桥同步建造,堨体呈拱形,主要功能是减缓上游水流对桥墩基底的冲刷、保护彩虹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要。花园店堨位于清华镇花园村委会花园店组,始建于宋朝,堨体呈“S”形,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

  “此次普查过程中,婺源县文物保护中心与水利部、住建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互通,对他们提供的古石堨名录、古建筑名录基础数据进行筛选,查询县志进行确认,进行排查后将具有文物价值的纳入普查登记范围。”徐瑜谈到。

  “四普”工作是对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一次全面摸底,亦是对文物保护事业的一次重要推动,不仅要登记“有什么”,更要查清“在哪里”“什么样”“为什么重要”。通过文物普查,描绘文物保护利用的美好蓝图,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何文娟)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