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形口,长颈,下腹内收至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颈部满饰弦纹,腹部刻划缠枝牡丹花,凤尾饰仰莲纹。 龙泉窑位于今浙江龙泉县,因此得名。又因其宋时属处州,故亦称之为处州窑或处窑。它始于魏晋,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而衰于明。 龙泉青瓷的装饰技法可以分为胎体装饰和釉色装饰两大类。胎体装饰是指在胎体表面通过刻花、划花,或者贴塑、露胎等技法来满足不同造型青瓷的装饰需要。釉色装饰是指运用釉料的不同、施釉手法的不同、烧制气氛的不同等,创造出不同层次的釉色,以获得不同的意蕴。 进入元代,海外贸易促使龙泉青瓷产量进一步扩大,蒙古文化的融入也为龙泉青瓷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一批颇具时代特色的精品。一些大件的青瓷作品开始出现。瓷器胎体增厚,釉层由厚变薄,出现了厚胎薄釉的龙泉青瓷产品。由于釉层的变薄,釉色也发生变化,豆青釉取代粉青釉成为了主体釉色。装饰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除了原有的雕、刻、划、贴、印外,制瓷工匠还创造出了一种龙泉青瓷独有的露胎技法。 元代龙泉窑的纹饰题材,除沿用传统的云雷、莲瓣、万字、龙凤、如意、八吉祥、八卦等纹饰内容外,大量的植物和动物题材开始广泛流行。植物中以花草瓜果为主。动物中多为飞禽走兽,除虎、鸡、狗、马、羊、鹿、鸳鸯、水鸭等,鱼、龟也很常见。元代讲究“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寄托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趣以及社会观念。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27号
咨询电话:0471-4614000
预约电话:0471-4614333
蒙ICP备2021002103号-1 Copyright© 内蒙古博物院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2023)
蒙公网安备15010202151043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内蒙古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